English

感恩:人性的酵母

2007-04-01 14:25:00 来源:书摘 金忠明 葛大汇 唐安国  我有话说

 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、感激和回报,也是整个社会得以和谐与稳定的基础。

金忠明(以下简称金):最近看到上海正式颁布《小学生守则》和《中学生守则》,《中学生守则》第六条这样说:尊敬

师长,孝敬父母,礼貌待人,和谐邻里,学会感恩。这切中实际。今天许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,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,父母已经尽己所能创造条件了,孩子还要跟同学攀比,嫌自己父母没能耐,有的大学生几个月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或写封信,待到期末结束前突然来一封信,就两句话:“我身体很好,勿念”;“我现在急需要3000块钱,请赶快汇到”。父母看信后非常寒心。

缺乏感恩之心在整个社会也很普遍。不知中国人从何时不懂得感恩了。我们曾经是“以孝立身”的国家呀。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人们不知感恩:不知感恩父母、亲友和自然,更不知感恩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无名人士。

葛大汇(以下简称葛):“感恩”确实是令人“动容”的话题。突然让我想起一个情节:每年大年初一,我心里就会很焦虑,因为我要去见两位老师。一位是我中学的地理老师,一位是我小学的数学老师,现在他们都八九十岁了。那位小学老师,以前是湖南长沙抗日演出队(文工团)成员,很有才华。每次见她我都要带一盒蛋糕,实际上她太老了,是不能吃的,但我总想象着把它当成吉祥物送去。你讲到“感恩”,我一下子想起这位老师,因为这个词就是她写在黑板上教我们的,许多情景就立刻会浮现在眼前。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要去看望两位老师,因为我要感恩。“文革”时期“感恩”这个词一般用在政治上:感恩国家、感恩社会主义。有句话叫“翻身不忘共产党,幸福不忘毛主席”。当时“感恩”这个词是个政治术语,很少用在个人身上,现在这种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去。我觉得“感恩”首先是一种良知的汲取和被感动与回报,是对别人美好品格或给予(不仅指经济上)的感动。若人人都有这种心态,推及整个社会,赐予者和被赐予者会产生平衡。社会总存在贫富、贵贱和愚智差异,如果社会能产生感恩机制,就会形成平衡。

金:给冰冷的社会注入温情,人间就会产生诗情画意!

葛:讲得好!《大宅门》里的白景琦养了一个特别爱吃卷饼包肉的乡下穷伙计郑老屁,他们本是雇主和雇工关系,在旧时代穷伙计对社会不满,也有抗争,但这位琦老爷就收养了这位全家都惨死在乡下灾害中的郑老屁,这只是白景琦众多伙计中的一个,对其他伙计白景琦也一样好。于是反过来伙计们对他也无比忠诚,这里就有很强的感恩之心蕴藏其中。因此这部电视剧可信、可看、感人。

金:“感恩”是人性最基本的冲动,在动物世界中都存在。我惊诧于人怎会丧失感恩之心。以马为例,盖世英雄项羽的坐骑名唤乌马,当项羽被围陷入“四面楚歌”之时,项羽自刎,乌马也随之投河自尽;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,秦琼平日对此马十分珍爱,他死后,此马“嘶鸣不食而死”。此外西方人喜欢在家里养宠物,又以狗居多,因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,是最懂得报恩的动物。在动物世界,马、狗等还保持着最朴素的动物情感――感恩,而在人类身上却在不断淡化!

葛:看《动物世界》时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其中弱肉强食的一面。但更多的时候,动物之间的母性、亲子之情及和谐关系无处不透射出感恩。

金:我想起读大学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《论德育、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》,文中用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:培养孩子的德性要从孩子与家庭、父母的感情开始,小孩子先要爱他的父母,然后才能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上帝。爱应从最切近的人――父母开始。当然那时也不忘添上一句:“当然了,像夸美纽斯的观点实质上还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。”否则文章不好发表。

葛:当时国人只能感谢一个对象:党和政府。不管做对做错,都要感谢;不管有理无理,一律感恩!除此以外的其他感谢都是资产阶级思想――包括感谢父母的“孝”也是封建残余!

唐安国(以下简称唐):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谈一谈,第一层面是为何要感恩。感恩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人类或具体的人是相互依存的,这种依存关系决定了你是我生存或发展的条件,不把对方看做敌人,而看做自己发展的前提条件。刚才说到自然,她是我们生命存在延续的前提;父母是生命起始的前提;同事、同伴、朋友是做成事情的前提;导师是学习的前提……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,所以,感恩的面相当宽。第二层面是感恩的对象。因为前面有了这个前提,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相互依存,都是与其他事物、其他人有联系,所以感恩的面很宽泛,不只是某一个方面。

金:感恩是双向的,今天讲的是学生要感恩父母,父母也要感恩孩子,西方的父母生一个孩子,就说这是上帝赐予的最宝贵礼物,要感谢上苍,我也要感谢我的儿女,她给家庭生活带来欢乐和活力。

唐:什么时候开始“感恩”的说法受到了冷淡甚至是排斥?我想是从强调阶级斗争后,从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开始淡薄了。

金:讲到关键问题了!

唐:阶级斗争强调的是一方打倒另一方、一方消灭另一方,只有战胜了你、克服了你,我才可以生存,是一种你死我活、鱼死网破的斗争。试想我怎么可能对你感恩?!讲感恩就会瓦解斗志,我就不可能战胜对方。同事之间、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逐渐被阶级斗争带来的仇恨所左右。父母尽管给了我生命,但是如果父母是站在敌人一方,或站在跟我对立的阶级的一方就坚决划清界线。

葛:唐老师的话涉及到人性问题。这使我想起若干年前,有个“中间人”的说法,而阶级斗争只会把人变成两个极端,非此即彼,经典名言是:“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,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。”在这种扭曲了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下,把人性具体的、综合的东西支解了,不可能还原为本来的面目、真实的人。人,除非像希特勒这种极个别的“真正”极端反人类的“非人”,就人性的两个极端来说,绝大多数属于中间地带的人,是一个过渡的状态,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倾向于某一端的人性,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倾向于另外一端。“中间人”这个说法很有内涵。感恩的本质是人性沟通,体察他人的良知,从而使自己的良知得到满足,是两个良知之间的沟通与交换,将之放大,人性就会更加丰满。它是人类的积极思想。

唐:最近修订的“中小学生守则”非常好,因为感恩首先要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植根,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给他们注入感恩思想。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,得到他人恩惠,就应思回报:回报社会、回报父母、回报他人。现在的学生缺少感恩之心,是整个社会的氛围造成的。尽管一些家庭有这种教育,但普遍而言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薄弱的,尤其是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冲击。现在讲和谐社会,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、感激和回报,这也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。举一例子:研究生写论文,按程序规定要有个后记,后记里讲你这篇论文得到哪些人的帮助,谁给你提供资料,谁点拨了你思路,谁跟你一起讨论。这时你得感谢别人,这个单子越全越好。也就是说你要清楚这篇论文是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、很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。

金:有些有个性的学生不写后记,也不是真的不懂这个礼。我能感觉出来,学生对老师还是挺感激的。有些学生觉得写后记很别扭,这恰恰是社会没有形成正常氛围。刚才说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,受过人家恩惠,就应该非常感激地、非常自然客观地在后记中表述出来。但在某个时期,如果你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,别人反而觉得不正常、矫情、虚伪;说得更难听一些,就说这个学生喜欢拍马屁,中国人在某一个时期总把正常的感情看成不正常。有些人会嘀咕:你为何要如此矫情,你是不是又想得到什么好处,表达得这么肉麻。

葛:极端扭曲的心态!

金:以社交场合的称谓为例,西欧人文质彬彬,见面必称先生、小姐、太太;中国人见面,如果叫葛先生,多数人会觉得矫情。而通常是小葛、老葛、老烟枪,甚至小名都喊出来,以示亲切。有时中国人在正式交际场合,连怎样称呼一个人都不知道了。比如见到一个人就称某老师,其实他根本不是老师,把老师的概念泛化了。

唐老师刚才的话讲到根子了。我们为何要将非常态之物当作常态崇拜?就在于刚才所讲的“阶级斗争教育模式”(我把它称为一个模式)。当年为什么会有这种模式?当时处于特定的社会时期,为了政治转型,需要提倡阶级斗争,政治家也用斗争观念来引导。斗争有时候是残酷的、你死我活的、要用枪炮来解决的,即用“武器的批判”来解决社会问题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所谓恩啊、爱啊,当然是涣散斗志的消极力量。在国民党留下300万特务在大陆搞破坏的特殊历史时期,要做社会政治的外科手术,需要某种策略的教育(斗争是一种策略,革命是这种策略的最后方式和手段),为的是建立一个安详、幸福、美好的社会。为达目的就会不择手段。然而,当社会完成转型后,我们的文化价值观、教育模式就应该适时转变过来。遗憾的是主政者没有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转化,反而把传统的阶级斗争的模式直接套用过来了。这个模式至今仍有影响。如何转化?就是从原来仇恨的教育、阶级斗争模式教育转化到爱的教育、感恩的教育、人性的教育。

今天我对“阶级斗争是历史必然”这句话表示怀疑。所谓“必然”其实可能只是“偶然”,“必然”是希望必然的人所宣传的“必然”。

葛:这离题了吧,因为阶级产生是历史事实嘛!

金:这是核心问题!如果不对此解释清楚,感恩这个主题就谈不深。我认为阶级斗争恰恰不是人类的必然,而是人类的幼稚或者是历史的偶然,人类苦于智慧所限,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去化解自身矛盾,只有选择暴力……

葛: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阶级斗争,那毕竟是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存在。我的重点不放在“客观存在”这里,但阶级斗争、政治斗争这样的两极思想在今天还有惯性。

金:“惯性”这个词用得好!

葛:这个惯性确实造成了我们现在的不思感恩,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写后记,明明是正常感谢却会被看成是拍马屁。以功利、利己,制裁他人的视角,所以事物被扭曲了。刚才唐老师说“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”对我很有启发。布鲁纳曾经说过,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,他们非常敏感。敏感是由于情感心理“场”的空白,一旦有情感或价值输入,他一定敏于接纳。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,空白的“白板”没有经验,还不知道感恩和被感恩之间的交换和沟通关系,所以在小孩“既敏感又未成熟”的成长阶段施与感恩教育,我很赞成。现身说法,我对我儿子的教育从小起就跟一般人的做法不大一样。我儿子是80年代中期出生的,那个时候经济还比较差,吃鱼的时候,我总是让小孩吃肉多的中段,父母吃两头。当时就对儿子讲,是为了促进你的生长发育,是父母对你的爱,并不是你一定要吃中间。当时我爱人觉得我迂腐透顶。但我觉得我的做法是起作用的。

金:你儿子现在对你有感恩之情了?

葛:是的,虽然他人在国外,但是从E-mail文字上可以感受得到。所以我确信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很重要的。

金:非常重要!我们这代人没有感恩表现是因为我们的成长没有感恩的乳汁滋养,反而是仇恨的东西在激化乃至毒化心灵的情绪。刚才说过,历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,但教育工作者不应就此心安理得,应该反思和检讨,只有这样,才能提高认识。今天提倡感恩的原因,一是社会条件变了,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教训。今天的基础教育就应该从感恩抓起。

如果我从小受的是感恩教育,那么我今天的思考方式、语言方式、行为方式,肯定与现在两样。现在这个年纪有很多东西,如潜意识里的“语言惯性”左右着我的思维模式,很难改变。这样一种情况值得反思。

葛:讲得好。我想讲一个更深入的问题:“文革”期间,关于感恩的警惕性是政治现象。但“百姓场”和“政治场”是两条并行线索。老百姓的家里关起门来还是讲感恩的,在成人社会里还是有一个强大的经验激情和思想意识激情的,比如朋友馈赠,感恩之情很自然就流露出来。糟糕的是现在生在城市里的、二十来岁的独生子女,他们缺乏感恩经验。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英明国策;但对于家庭和教育而言,它是反自然的。在一个家庭里,父辈、祖辈两代人都瞄着一个人,喂着他、伺候着他、哄着他,这种状态是单向的。孩子自身没有艰苦劳动、自立意识。由此他们很容易缺少一颗敏感和感恩之心,缺少“意识激情”。感恩总是赠予之后的回报,当什么也不缺时,它就产生不了这样的意识。因此就教育而言,民间总有一条线索,但民间这条线索自我国建立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就弱化了,确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。再作个对比:我小时候家里有六个孩子,当物质匮乏、甚至精神也匮乏时,我父亲有两张电影票,他突然给了我一张作为奖励!因为匮乏,当他赠予我时,我马上感受到父母在“偏爱”着我。在一个“匮乏”的环境下,人就非常的敏感,可能就这么几次机会,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恩心情。现在很多东西不匮乏了,所以也就产生不了回报的思想了。因此,独生子女这种非自然的状态,破坏了家庭的本质结构,倒三角式的关系――祖辈、父辈所有人的关怀全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。这个问题很尖锐!

金: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仅靠长辈、教师的语言教导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恐怕行不通,更重要的是成年人,包括教师、家长自身要有感恩的行为表现。如果自身就没有感恩情怀,叫学生去感恩,显然不行。比如成年人有乱扔垃圾、毁坏绿化或污染水源的行为,孩子就会将之看做理所当然之事。反之若成年人处处怀着感恩之心,孩子看在眼里,自然也就默记在心里。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生感恩,那么教育行政官员要感恩谁呢?你要感谢你周围的同事,要感谢教师、学生、家长和纳税人。如果隔三差五冒出一个贪官腐败分子,那就是对感恩教育的最大讽刺。政府官员有没有感恩之心?有没有感谢人民?像邓小平说的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”,作为人民的儿子,我一定要有为人民做好工作的想法并身体力行?人民感谢党,同时党更要感谢人民,而不是单向度的。

感恩是双向的。我认为强者更要学会感恩!因为弱者可能对社会充满了怒气,认为社会不公。强者要看到所谓的“强”,一方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,另一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(各种偶然性)的因缘际会,今天的你之所以“强”,不一定是有多么了不起。因此更要有感恩情怀。如果强者带头感恩,那社会就更容易和谐。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强者恰恰没有感恩意识。强者更强、强者为王、强者通吃,而没有对弱者的感恩之情;他们可曾想,没有弱者,你这个强怎么出来?常言道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无数战士牺牲生命才成就了将军个人的“盖世奇功”。所以将军更应该感恩,感谢他的士兵。强者的感恩情怀应该作为当务之急在社会上提倡。行政官员带头感恩,企业家带头感恩,教师、家长也带头感恩,那么我们的下一代,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,自然而然也就学会感恩了,被感恩所化了。

唐: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和利益集团,往往将自己的功成名就归结于奋斗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是靠很多人的支持。如果他们有感恩思想,就应该去回报社会、回报他人。我国的基金会、慈善基金跟美英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企业小,处于成长发育期,积累不多,难以回报社会。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企业家或成功者从小缺少感恩教育。他们生长在阶级斗争年代,认为自己是从苦堆里挣扎出来的,没有意识到受过很多人的恩惠,因此他们回报社会的举动没有蔚然成风。因此感恩教育在成人之中也应该给予关注。刚才各位也谈到如何进行感恩教育,在这一点上,我更同意金老师而不太同意葛老师。刚才葛老师讲到照顾儿子吃鱼,告诉他这是父母的关爱等,我并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。我更强调身教重于言教,以事实、具象性的媒介进行教育。电视上有则公益广告做得好,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,她才三四岁大的孩子看到以后也端了一盆洗脚水,嘴里说着要给“妈妈洗脚”。我相信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有印象,这个妈妈用自己的行动悄无声息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,其中没有任何说教。这则广告把三代之间的相互影响、把传统和现实生活的感恩事例挖掘出来,用生动的内容影响年轻人。开一门“感恩教育”课程,我觉得大可不必。感恩教育要润物细无声,要融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但前提是所有感恩教育都是真情流露,而不是做作和形式。

另外,今天不搞阶级斗争了,调转方向搞市场经济。商场如战场,在商场中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,这种现象也很普遍。这个时候往往也会淡化、冲击感恩教育。尔虞我诈,不把对手击败誓不罢休。市场总有负面效应,搞市场经济,不应违背人性最基本的原则,感恩是人性的酵母。

  (摘自《东海夜话――教育与社会问题对话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,定价:29.8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